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3:05 点击次数:68
“治气逆胀满者,当知肺为水之上源,气降则水自下行。”此语如金玉坠地,铿锵有声。溯其源流,实乃《医宗金鉴》之精粹,道破肺、气、水三者之玄妙关联。欲解胀满之疾,必先明此理:肺气肃降,方为疏瀹水道之总枢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、水之上源在肺——华盖司水之权肺何以称“水之上源”?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明言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此乃水液代谢之总纲。肺位最高,如天之华盖,主宣发肃降:
宣发:如雾露之溉,将水精布散体表(化为汗液);肃降:似秋金沉降,引水液下输膀胱(化为尿液)。恰如《医学入门》所喻:“肺如华盖,覆盖诸脏,通调津液,下输州都。”肺气若壅,则水道壅滞,水泛为肿,气滞为胀。
二、气逆则水壅——胀满之根在肺闭“气逆胀满”之病,其标在腹脘撑胀、气促不舒,其本却在肺气失降。肺主一身之气,若外感风寒束肺,或痰热壅遏肺窍,致肺气壅逆不降。肺气既逆,则如闸门闭锁,上源之水无以下行,反停聚中焦,困阻脾土。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明示:“肺气窒塞,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……肿胀由是而生。”此即“气不行则水停”——气逆为因,水壅为果,胀满为症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三、气降则水行——提壶揭盖之妙法欲治此证,当以降肺气为枢要。肺气一降,如启闸泄洪,上源通利,则水液自循常道而下行。清代名医王孟英深谙此道,曾治一水肿患者:
病者腹大如鼓,气逆喘满,小便点滴难出。前医屡用利水药无效。王孟英独辟蹊径,以紫苏叶、杏仁、枇杷叶轻宣肺气,佐少量茯苓皮导水下行。一剂而小便如注,再剂而胀满顿消。
此即“提壶揭盖”法之妙用——壶盖紧闭则水不出,开其盖则水流自畅。肺为华盖,开其上窍,则下窍自通。
四、经典药对——轻灵之品降气行水历代医家降肺行水之方,皆以轻清灵动为要:
紫苏叶配杏仁:苏叶辛散开闭,杏仁苦降利气,一宣一降,复肺气之常;枇杷叶合茯苓皮:枇杷叶肃肺下气,茯苓皮导水下行,标本兼治;荸荠与通草:荸荠甘寒清肺热,通草淡渗利水湿,尤宜痰热壅肺之证。用药最忌壅补,《温病条辨》强调: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。”取轻清之品,方能宣透肺闭,复其治节之权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以气为帅,水自安澜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通调水道,责之于肺。”治气逆胀满者,若徒利水而忘降气,犹塞源而求流,必难奏功。诚如近代大家张锡纯所言:“治水者必先调气,气顺则水行。”
明肺为水之上源,悟气降则水自通,则胀满之疾可解于轻灵方寸之间。医者执此枢机,便如执玉衡以定江河,令水液各归其道,天地清宁。#中医##水肿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